開店做生意只有兩種客人---觀光客跟在地客。

如果要做觀光客--就要有規模---所謂的規模就是量體--不管是地點,空間,原物料,人員,資金都要到位---觀光客可能幾年來一次,可能不來則已,一來就數百人--,還常常是一天打漁,三天曬網---。人潮就像海潮一樣---漲潮時滿到岸邊快淹過堤防---,退潮時退到沙灘上還可以看見跟不上潮水速度的魚兒----。

我的第一家店是30年前在士林夜市最輝煌的那幾年開的一家小店---,見證了士林夜市從地區小夜市銳變成國際知名大夜市的過程---對比台灣經濟井噴的年代,現在的士林夜市真的蕭條許多-----一家七坪的小店店租每兩年漲一倍--,簽第三次合約時變成每年漲一倍,漲到要破10萬時,便毅然退出士林夜市---,目前的店址(人稱大黑豆)是第二家店,1991年至今,在一店(人稱小黑豆)房租漲到5萬多時開設的---。

我知道甚麼叫做生意好,甚麼叫蝗蟲過境--,甚麼叫做洗杯子洗到手軟腳麻---,每天至少煮200壺的塞風是集中在晚上7-10點--,小小店就只有3個人--,還要賣豆子賣器材教煮咖啡疑難解答---。

同一條路上另一端本來做咖啡烘焙原物料批發的老豆商也跟著把一樓清空擺桌椅賣咖啡做店面零售--------,他一開始生意很差,拜股市萬點之賜,周圍忽然多了數家證券公司,忽然每天早上爆滿---,實在說-那個時候的股市萬點是全民的熱潮---每個逛街的人都口袋滿滿---,哪像最近這一年多來股市萬點的蕭條---,很明顯是財富集中在玩得起股市房市的人的口袋裡----,根本回饋不到底下階層。

那美好的年代已經逝去了

就算第二家店(大黑豆)是劍潭站到士林站的距離--,剛好都是在捷運出口處,只是當初沒有捷運--,那時我的車就都停在劍潭捷運站下現在新蓋的台北藝術中心的大肉瘤對面舊鐵路旁邊私人侵占本來種菜後來改做停車場的路邊畸零地---。也沒能將夜市的客人帶來,更何況後來蓋捷運將鐵道封閉了10幾年,要來二店根本要繞一大圈的不方便,也苦撐了3年才打平,後來結束掉夜市的店面---有部分的客人轉到二店才開始有盈餘---。

店底很重要---,做餐飲業最怕搬家,搬家等於重新開始--,除了熱鬧商圈之外,餐飲業基本上是做在地客跟熟客的,3年內沒有培養出50%以上熟客基本上注定要關門---。就算知名連鎖系統也是一樣,了不起就打平----撐著-。

做觀光客時地點很重要--,陰面陽面,巷口巷中巷尾差很多,不見得是人潮多的就好,重點是商品的消費習慣---,例如說逛夜市時通常會吃小吃再喝飲料---,如果是賣飲料就要注意跟旁邊的小吃有沒有互補---,不要在一堆賣衣服的中間賣油炸類重口味的小吃--,在尾端就不錯---,賣吃的要注意跟其他的小吃要互補--,這樣比較容易有裙帶關係---。

但是做在地客時就不是一回事了--,在地客的生意是日常消費---,平常就會來的客人當然是方便來或一下子就能來的不遠處的客人---,如果客人設定的範圍超過3公里---那就是很奇怪的思考邏輯了---,不過現在大概是FB等社群媒體的關係,很多人開店覺得好像1、20公里甚至百公里外都是客源------,也有可能啦---如果開店是想開網紅店的話那也無可厚非---,先有名再有客人也是行銷的手法----(好像現在都是這樣---),只是不從基礎的每天會經過的客人,附近的客人行銷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這樣有沒有點出現在想開咖啡館的人的根本盲點---:客群的設定----。

客人在哪裡呢?應該在方圓3公里內,超過的都算空氣客---。如果你的客人要跋山涉水而來,那真是要看老天爺賞不賞飯吃--。

 

2019021420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WOR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