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咖啡兩三事--(四十九)--specialty coffee 所謂的精品咖啡的陌路?末路?

從所謂的第三波開始的課程證書比賽、設備銷售、生豆競標與產地莊園之旅,最大宗的咖啡商機之後,specialty coffee 所謂的精品咖啡接下來的動作是甚麼?

是所謂的第四波嗎?我是不太懂啦,不過看看市場除了少數擁護者賣力的鞏固咖啡言論主導權之外,實在看不出來會激起甚麼漣漪,畢竟所謂的第三波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賣---,可以說是一網打盡自認為喜歡咖啡的人,任何想要跟咖啡沾上邊的都是網羅對象--,但品種這種高深到連專家都很難詮釋清楚必須進實驗室的學問---,這麼高深的學問在咖啡單上面能夠引起的注意會有多少---?至於風味是用說的嗎?,有鑒於澀咖啡的流行看來只能大概就是風味描述多一行,多出來的價值也就只能寄生上流才有幸得嘗。搞不好三生都不有幸呀!

非常佩服能夠銷售天價競標豆的人--畢竟一磅幾百美元的價金不是我這種社會底層混咖啡討生活的人可以碰觸的--,有時候想想人脈真的很重要呀,一磅3-5000以上的銷售名單還真的是提不出來--。經營事業甚麼人買甚麼價格是個鐵律--,甚麼人不買甚麼價格也是個鐵律,嫌阿堂鹹粥貴的人其實就不是阿堂鹹粥的目標客人,可是阿堂鹹粥真的貴了嗎?人家價目表老老實實地貼在牆上--從低價到高價規規矩矩地寫在那兒並沒有寫個時價來唬弄誰,總是比那些標了幾百美元然後只賣工本費的來得有骨氣多了--,好東西就該值那個價,不該是買得很貴,吹得老高,然後說要讓大家喝得起只賣工本價,不然就開分享會賣聯誼價--。

以前年輕時中山區吉林路松江路一帶有非常多的五桌八桌沒招牌的小餐廳真是臥虎藏龍,那是台灣餐飲業的輝煌時代,除了檯面上的大餐廳外就屬這些中台菜的隱形餐廳最令人驚豔--我有個朋友的美食朋友群每個月至少要約一次吃飯---(以前經濟好時是每周啦--),非常厲害,每道菜都要跟主廚討論,出菜的順序各種搭配的飲料甜點配菜等等等地都得照規矩來,前後的順序時間都不能錯--,我是對吃很頓的人,不知道甚麼是不好吃也不知道甚麼是好吃,每每跟去吃就吃得很開心,只要不是不好吃的都很好吃,年輕嘛就是有胃口,跟久了慢慢知道甚麼是不好吃,前輩他們會一道菜一道菜的講,該吃那些,不該吃那些---,可是我總覺得都很好吃呀?一直到最近幾年也許是吃素久了慢慢地口腔雜味少了,腸胃這幾年也不錯--慢慢地味覺有些許敏銳一些--。不過已經太慢了--離開肉太久太久了---,對美食已經沒有眷戀--。吃吃總是要喝喝---,吃喝的重頭戲是甚麼?當然是酒啦--,對懂吃喝的人來說,吃好吃的就要配好酒--,如果那次是每個人都要帶一瓶酒的時候,往往酒的價錢都比餐高好幾倍--,一桌菜10個人,2-30000,酒大概會超過2倍以上,那是個物質豐富物價低的時代,最近聽說得是10萬的桌菜,酒錢往往超過百萬,其實幾十年下來,很多當初的好酒,現在還拿得出來的就是數倍或數十倍的價格了--。這種酒一是拿出來炫耀的,二是要找懂得人喝,隨著年紀的增長,好廚師老了,好菜少了,好酒也少了。能陪吃陪喝的人也少了,甚麼都少了的寂寞是孤獨。

好東西的寂寞不是沒人買,而是沒人懂,所以孤獨。

懂唄?不懂唄? 懂得就甘於寂寞而選擇孤獨。孤是只剩下自己,獨是不與人交遊。

技藝之所以失傳源自於孤獨,因為教到懂太難了不如等到懂,每一代總是有天分高天資聰穎的人來懂,沒人來懂沒關係,自己轉世來懂--。

工業化批次生產的就不能算技藝了---。當然只要在批次化量產中的某個環節需要某人才能穩住品質水平,那麼某人也可以是技藝。這也是工廠裡常常預見的事兒,某人在良率高,不在良率就低了,真的是屢屢發生的。只不過這種技藝往往是數據下的犧牲品--提升不了個人價值。

技藝是固執的--,固執需要時間的淬鍊--,與消費的支撐,有足夠的時間淬鍊才會有機會有足夠消費而變成產業進而形成行業,那需要幾代人的願意努力去懂--。

既然說是陌路那就是懂得人不多,或說是不會多,或說是不需要多,懂得人不會多就會是末路。

不過有個14億人的大市場支撐,應該是可以撐蠻長一段時間的啦。

 

 

 

 

 

 

 

arrow
arrow

    CAFEWOR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